Oracle使用PL/SQL操作COM對象建站知識
導讀:1建站知識Oracle使用PL/SQL操作COM對象網站建設制作網站seo優化軟件。
正在看的ORACLE教程是:Oracle使用PL/SQL操作COM對象。PL/SQL是由Oracle公司對標準SQL進行擴展,專用于Oracle數據庫中程序設計的專用語言,屬第三代過程式程序設計語言。從Oracle8開始提供了直接從PL/SQL中調用外部C語言過程,允許開發人員用PL/SQL進行使用C語言編制的程序模塊。從Oracle8i開始,又引入了Java程序。 在本文中主要介紹外部例程的基本原理以及使用條件,介紹如何通過引用外部例程來操作Windows中的COM對象,并做了一個操作Excel對象的示例。 本文的運行環境全部建立在Oracle9i和Windows2000。其中ORACLE的安裝目錄(ORACLE_HOME)為D:\oracle\ora92,SID為ORADB,主機名為CHANET。 必要性 擴展后的PL/SQL語言已經集成了標準SQL,在效率和安全上非常適合設計Oracle數據庫程序,但對于應用的某些功能,其它的程序設計語言比PL/SQL更適合,如:使用操作系統資源,C語言在計算和引用系統對象及使用設備上優于PL/SQL,而Java語言在網絡上的應用優于PL/SQL。 如果在應用上要用到不適合用PL/SQL語言的話,這時就要使用其它語言進行編制,然后由PL/SQL作為外部例程進行調用。 在Oracle8之前的版本,PL/SQL和其它語言的唯一通信是借助于DBMS_PIPE和DBMS_ALERT包來實現,在使用之前必需建立一個OCI接口或預編譯器編制的監護程序,使用比較復雜。外部例程的出現,只需在PL/SQL中建立一個函數映射到外部例程對應的函數,就像普通的PL/SQL函數使用一樣,簡化了使用過程。 基本原理 當引用外部C語言例程時,Oracle監聽器將啟動extproc進程,該進程將會動態地載入共享庫(在Windows下稱為動態鏈接庫,即是DLL文件),進程起了一個緩沖的作用,當PL/SQL過程調用外部函數時,進程把命令發送到共享庫,之后把結果返回給PL/SQL過程。 進程被調用后隨著共享庫的使用會話(session)而存在,如果調用完畢或者關閉數據庫用戶會話,extproc進程會自動關閉。 如下圖1-1為調用外部例程的描述。 使用配置 在調用外部例程之前,必需進行如下設置: ·配置監聽器。 ·配置Net組件服務。 配置監聽器,打開D:\oracle\ora92\network\admin\listener.ora 文件,修改文件參數。 其中有兩部份參數對于使用外部例程是很重要的。 ·(ADDRESS_LIST = (ADDRESS = (PROTOCOL = IPC)(KEY = extproc1)) 設置基于IPC協議的外部例程 ·(SID_DESC =(SID_網站建設教程NAME = PLSExtProc) (ORACLE_HOME = D:\oracle\ora92) (PROGRAM = extproc) ) 記錄數據庫的相關屬性,SID_NAME在默認的情況下是PLSExtproc。 配置Net組件服務,打開D:\oracle\ora92\network\admin\tnsnames.ora文件,把如下內容保存在該文件里。 重要參數說明: ·(ADDRESS = (PROTOCOL = IPC)(KEY = EXTPROC1)) ·(CONNECT_DATA = (SID = PLSExtProc) (PRESENTATION = RO) 兩設置必需與listener.ora里的一致。 重啟監聽器,并測試服務是否可用。 停止監聽器:lsnrctl stop 啟動監聽器:lsnrctl start 測試服務是否可用公司網站建設: 網站推廣優化seo 已使用的參數文件: 已使用 TNSNAMES 適配器來解析別名 測試extproc進程是否正常: 4、使用COM對象說明 COM對象設計都會提供了三個基本操作給開發人員使用,分別為:獲取屬性值,設置屬性值(只讀屬性除外),調用方法。Oracle數據庫在Windows的平臺下提供了操作COM對象的接口,屬于C語言外部例程模式。 工作原理如下圖: 在使用該功能之前,需明白如下內容: 1) 創建COM對象操作函數。 2)配置監聽器。 在listener.ora文件里,添加如下內容,并重啟監聽器。 3) PL/SQL數據類型與對應的COM對象類型 表1-1數據類型比較 4) 函數說明。 表1-2函數說明
聲明: 本文由我的SEOUC技術文章主頁發布于:2023-05-23 ,文章Oracle使用PL/SQL操作COM對象建站知識主要講述對象,操作,SQL網站建設源碼以及服務器配置搭建相關技術文章。轉載請保留鏈接: http://www.bifwcx.com/article/web_5531.html